網上學會計
  • 首頁
  • 記帳士會計學
    • 記帳士考試資訊
    • 要求試閱會計學
    • 進入記帳士試閱區
    • 購買記帳士PDF教材
  • 成管會會計學
    • 要求試閱成管會
    • 進入成管會試閱區
    • 購買成管會會計學
  • 影音課程
    • 會計類影音課程
    • 考題類影音課程
    • 法規類影音課程
    • YouTube 頻道
  • 線上問答
    • 會計考題問答
    • 會計概念問答
    • 實務經驗問答
    • 學習經驗問答
  • 關於
    • 關於本站
    • 本站師資
    • 比較對照
    • 心理準備
    • 要求贊助
    • 客服中心

解題學會計-104年稅務特考三等財稅行政 會計學

選擇題25題、非選擇題四大題(6小題)

非選擇題 第三題 題解

三、庚公司於 2X16 年 1 月 1 日以成本$2,400,000 併購辛公司 100%股權。依稅法之規定,併購的商譽在報稅時不能減除。庚、辛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率均為 40%。 庚公司所取得的辛公司可辨認資產及所承擔負債的公允價值及其課稅基礎如下:

                              收購日認列金額     課稅基礎    暫時性差異  
應收帳款                         $840,000     $840,000                   $0
存    貨                                 696,000       496,000        200,000
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1,080,000        620,000        460,000
應付帳款                         (480,000)      (480,000)                     0
應計退休金負債           (120,000)             -             (120,000)
取得可辨認淨資產   $2,016,000  $1,476,000     $540,000

試作:(每小題 5 分,共 10 分)

(一) 庚公司在併購日的相關分錄。  
(二) 若庚公司以成本$1,600,000 併購辛公司 100%股權,請作併購日相關分錄。

觀念解析

這題在考所得稅會計:併購之會計處理。

這部分算是比較艱深冷僻的考題,沒有準備的同學建議還是先作別題吧 ^^

有準備所得稅會計的同學,這題得要好好把握,因為這題是拉開和競爭對手差距的好機會。

因為所得稅會計要從頭說起得花費太多篇幅,
所以邦尼下面的解析是寫給已有相當基礎的同學看的,
希望對所得稅會計有基本了解的同學有所幫助。

觀念一:


購併取得資產時,公司帳上是以收購日之公允價值入帳,此為帳面價值。

但購併取得之資產,國稅局是採用原課程基礎來認列,意思就是國稅局那邊的帳,不會因為公司被購併了就有所改變。

因此,就併購者來說,取得資產、負債時,
其新取得之資產、負債之帳面價值和課稅基礎有可能不同,
這時就要把屬於暫時性差異之財稅差異的所得稅影響給計算出來,並認列入帳。

本題存貨入帳金額為
696,000,但課稅基礎只有496,000,
講白話就是報稅時成本只能認496,000。

但財會上銷貨時的銷貨成本是696,000,
報稅時能抵的費用比較低,
將產生遞延所得稅負債(DTL):(696,000 - 496,000) * 0.4 = 80,000

同樣道理,不動產、廠房及設備也將產生DTL:(1,080,000-620,000) * 0.4 = 184,000

應計退休金負債是負債,帳面金額為120,000,但課稅基礎為0。

講白話就是付退休金時,財上不用再認列費用了,但稅上付了錢可以認費用。

因此,將產生遞延所得稅資產(DTA) = (120,000 - 0) * 0.4 = 48,000

綜上,就購併公司而也,除了買到了被購併公司的資產、負債之外,
也取得了相對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

整理一下,收購日取得之資產、負債列示如下:  

應收帳款840,000、存貨696,000、遞延所得稅負債(80,000)、不動產、廠房及設備1,080,000、遞延所得稅負債(64,000)、應付帳款(480,000)、應計退休金負債        (120,000)、遞延所得稅資產48,000。

取得可辨認淨資產 =
840,000 + 696,000 - 80,000 + 1,080,000 - 184,000 - 480,000 - 120,000 + 48,000 = 1,800,000

又購併成本 = 2,400,000,
推知商譽 = 2,400,000 - 1,800,000 = 600,000


觀念二:

商譽產生的財稅差不必認列遞延所得稅負債。

同樣的道理,財會帳上有商譽,但稅上不承認商譽,
也產生了財稅差異,但為何會計準則會規定這種情形下,
不得認列遞延所得稅負債呢?

簡單說要是因此又認列遞延所得稅負債,那商譽又會變大,
商譽變大,遞延所得稅負債又變大…如此下去將無限迴圈,
所以特別規定商譽產生的財稅差不必認列遞延所得稅負債。

綜上,購併日,若被收購公司消滅,庚公司直接取得辛公司所有資產負債時,

應作下列分錄:

借:應收帳款                            840,000
借:存貨                                     696,000
借: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1,080,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8,000
借:商譽                                     600,000
貸:    應付帳款                                  480,000
貸:    應計退休金負債                    120,000
貸:    遞延所得稅負債                    264,000  (80,000 + 164,000)
貸:    現金                                       2,400,000  (假設以現金支付)
 

(二)若庚公司以成本$1,600,000 併購辛公司 100%股權,請作併購日相關分錄。

承前述,
取得可辨認淨資產 =
840,000 + 696,000 - 80,000 + 1,080,000 - 184,000 - 480,000 - 120,000 + 48,000 = 1,800,000

又購併成本 = 1,600,000,
會計帳上應認列廉價購買利益 = 1,800,000 - 1,600,000 = 200,000。

但題目沒說這個廉價購買利益在稅務上的處理,
所以邦尼假設依我國現行稅法規定:廉價購買利益應分期認列收入。

意即,
財上在購併年度賺到的利益,在當年度不必全部繳稅,
有一部分可留待之後再課,
觀念上將產生未來應課稅金額:200,000,
所以應認列遞延所得稅負債:200,000 * 0.4 = 80,000。
稅後廉價購買利益 = 200,000 - 80,000 = 120,000

綜上,購併日,若被收購公司消滅,庚公司直接取得辛公司所有資產負債時,

應作下列分錄:

借:應收帳款                            840,000
借:存貨                                     696,000
借:不動產、廠房及設備  1,080,000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48,000
貸:    應付帳款                                   480,000
貸:    應計退休金負債                     120,000
貸:    遞延所得稅負債                     344,000  (80,000+164,000+80,000)
貸:    廉價購買利益                          120,000  (200,000-80,000)
貸:    現金                                         1,600,000  (假設以現金支付)

上一題|題目目錄|下一題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常問集:

買PDF書常見問題
​付費學員常見問題(舊)​
我要:
​
連絡客服/提供意見
​
用信用卡付費
用ATM轉帳付款
重設付費學員密碼
分享學會計甘苦
申請贊助
圖片
30天鑑賞期,全台最長
© 2012-2021 網上學會計™ LearnAccounting.tw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未經作者同意 請勿轉載
Picture
  • 首頁
  • 記帳士會計學
    • 記帳士考試資訊
    • 要求試閱會計學
    • 進入記帳士試閱區
    • 購買記帳士PDF教材
  • 成管會會計學
    • 要求試閱成管會
    • 進入成管會試閱區
    • 購買成管會會計學
  • 影音課程
    • 會計類影音課程
    • 考題類影音課程
    • 法規類影音課程
    • YouTube 頻道
  • 線上問答
    • 會計考題問答
    • 會計概念問答
    • 實務經驗問答
    • 學習經驗問答
  • 關於
    • 關於本站
    • 本站師資
    • 比較對照
    • 心理準備
    • 要求贊助
    • 客服中心